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资料图】
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
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指南发布后,部分媒体将其解读成“非糖甜味剂有害”“世卫组织建议停止使用无糖甜味剂”,一时间,由该话题引发的热议持续发酵。
如何理解非糖甜味剂
“整部指南一共90页,核心内容其实非常浓缩,就是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北京和睦家医院康复医学科刘遂谦进一步解释,说得直白点,别指望吃“代糖美食”或喝“零卡小甜水”不长胖,更别指望它们减肥。
指南中提到的非糖甜味剂是指无论人工合成、天然产生,还是经过化学改性的不归糖类的所有非营养性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糖精、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等。
“之所以称之为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因为它们不提供能量(卡路里)或者提供的能量非常低可以忽略不计。”刘遂谦说。
事实上,能够制造甜味的添加剂,都属于甜味剂。刘遂谦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不仅包括上述非糖甜味剂,还包括果糖、蔗糖、葡萄糖这类会给身体输入卡路里的游离糖(也就是“真糖”),以及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赤藓糖醇这类糖醇。
糖醇属于碳水化合物,它们和游离糖都是“碳水家族”的成员,只是能量相对低一些。“由于糖醇是含有卡路里的糖或糖衍生物,因此它们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不适用于此份指南提及的建议。”刘遂谦说。
此外,刘遂谦还特别谈到,人们在使用甜味剂的产品广告上看到的“代糖”,是比较模糊的称呼。大家习惯性将替代添加糖的甜味剂统称为“代糖”,不论它们是否会在身体内产生能量。
指南适用于哪些人
世卫组织指出,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以及所有添加非糖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但不适用于牙膏、护肤品、药物等含有非糖甜味剂的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
刘遂谦认为,将糖尿病患者排除在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非糖甜味剂对糖尿病没有影响。“毕竟本部指南的目的,并不是对已经患糖尿病的人群作疾病管理相关指导,而是为大众作健康饮食及体重控制的宣教指导。因此,单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并没有被纳入指南。”
此外,指南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该建议产生的背景和理由。而结论就是:使用非糖甜味剂不会对降低成人或儿童的体脂产生任何长期益处;即便在某些短期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使用非糖甜味剂可以帮助体重和体脂率小幅度下降,但目前没有高质量证据证实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重或减脂有益;长期使用非糖类甜味剂可能对健康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增加成年人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
但该指南也提到本建议是“有条件的”,理由是“由于被研究参与者的基线特征和非糖甜味剂的复杂使用模式,非糖甜味剂和疾病结果之间的证据联系可能会被混淆”。
“言外之意,证据的确定性效力不高,还有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刘遂谦解释说。
还能不能快乐吃糖
这份指南一出,一些嗜甜人士就乱了阵脚。到底还能不能快乐吃糖了?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切斯科·布兰卡表示:“非糖甜味剂不是必需的饮食因素,没有营养价值。人们应该从生命早期开始完全减少饮食的甜度,以改善健康。”
对于指南本身,既然“证据级别低”,为何还要隆重推出建议呢?
“从全球范围看,超重、肥胖率正在井喷式增长,所导致的医疗负担,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整个国家,都将产生强大的杀伤力。”刘遂谦直言,因添加糖(真糖)摄入过多带来的肥胖问题曾引发全社会关注。此后,各种低卡、零卡甜味剂应运而生,并一度成为人们“健康吃甜,享甜不胖”的新希望。
在刘遂谦看来,不论加工食品中使用的甜味剂到底是真糖还是代糖,都会因为口感宜人,容易让人们更想吃或吃得更多。“最终结局是,我们经由这些食品摄入更多的卡路里,越来越胖。”
需要说明的是,世卫组织在指南中指出,非糖甜味剂不是必需的膳食成分,本身也没有营养价值。指南也并未提出要禁止非糖甜味剂的使用。
不过,刘遂谦也提醒,“无论真糖还是代糖,随摄入量增加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都有可能会在不断升级迭代的研究中被发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