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完善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制度机制,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今年全省两会强调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再是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以“一体化”为载体的区域竞合。在这种大背景下,需要我们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抛开“城市”的束缚,将“联动”的发展拓展到更宽领域和范围,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区域载体,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青海篇章提供空间支撑。
聚焦交通先行,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交通一体化是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破解西宁市、海东市两地内通外联能力弱的突出矛盾。借鉴四川省成绵乐城际铁路、河南省郑开城际铁路带动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以增强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织密基础设施覆盖网络。打造轨道上的一体化。研究谋划西宁海东市域(郊)铁路,积极争取国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较大的河谷型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特殊政策。建成兰新客专兰州至西宁段达速提质项目,缩短城区间通行时间。畅通公路运输网。加快推进G109小峡口改建工程,推动G6京藏高速等重要节点互通立交及联络线建设;扩大两市城际客运服务公交化运营范围,实现两地所有区县间线路公交化运营;推动交通“一卡通”逐步向城乡公交、出租汽车和班线客运拓展应用。提升物流运行效率。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支持城市间合作共建物流枢纽,畅通货运场站周边道路;统筹货运场站、物流中心布局,推动区域性生产性物流功能向大通、互助、双寨疏解,承担向西北、向东货运集散功能。
聚焦生态为本,构建区域环境一体化保护治理体系。生态一体化是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本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上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西宁南北山、海东南北山、湟水河流域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全面提升河湟谷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构建区域绿色生态网络。以西宁、海东南北山等山地生态系统、黄河湟水河等流域生态系统、小流域水土流失区为重点,实施南北山国土绿化、湟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筑牢一体化生态安全“绿屏障”。推动生态环境协同高效治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程,实现西宁海东县城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打造“绿河谷”生态景观。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跨区域污染联防联动执法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工程,打造“绿城区”城市风貌。
聚焦产业协同,构建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产业一体化是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以推动西宁、海东城市间专业化分工为导向,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错位布局,实现在深化合作中的互利共赢。强化产业分工协作。编制区域产业地图和产业指导目录,引导重点产业集中布局和统筹发展,组建区域特色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西宁弗迪动力锂电池、高景直拉单晶硅棒等与海东卓达锂电池负极材料、比亚迪动力电池生产回收等项目建立上下游对接关系。推动西宁聚能钛业、海东中钛青锻两家公司共同拓展下游市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加绿色、有机、安全、高品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健全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大型超市与涉农企业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关系。打造西宁海东1小时旅游圈。构建旅游都市—旅游县—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联合推介环西宁自驾、海东民俗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共同规划、打造、营销跨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
聚焦市场引路,构建一体化营商环境保障体系。要素市场一体化是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大市场”。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推动人力资源和技术市场一体化。加快区域要素和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立西宁海东技术交易市场联盟,逐步实现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建立市场服务一体化协同机制。推进实现金融服务及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化;开展跨区域打假维权联合执法行动,合力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联手打造“信用河湟”。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推动优质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增加健康、家政等服务多元化供给,鼓励联建共建养老机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建共享。
聚焦城乡融合,构建一体化城乡发展联动体系。城乡一体化是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载体,有利于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推动西宁海东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构建有效供给、有效管理的一体发展局面。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加大“四好农村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水平。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管护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农民投入,合理确定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保障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系西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