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都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掀起了降费潮。
打出降费第一枪的是招银理财子公司,今年5月份,招银理财推出招卓价值精选产品,提出“不盈利不收管理费”,即“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不计提管理费”,这个在银行理财领域的费率改革创新引发市场震动。
此后,多家理财子公司跟进降费,兴银理财、中银理财、杭银理财、华夏理财、北银理财、中邮理财等十余家理财公司对旗下产品的多重费率进行了调降,部分产品出现“0费率”。
(资料图片)
这些下调的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浮动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理财产品赎回费等,多只产品出现了多种费率同时下调的情况。下调费率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理财。
6月份,公募基金也开始降费,已有十余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下调旗下产品费率,包括万家年年恒荣、泰信鑫利混合A、国联安货币、中融货币、长信长金通货币等在内的多只公募基金产品宣布将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销售服务费率等其他费用,并且多只产品出现了多种费率同时下调的情况。
按照招卓价值精选的产品说明书,该产品为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当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元(不含)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00元(含)后恢复,固定投资管理费率为1.50%/年。从该产品的投资范围来看,有80%-95%的资金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其余资金主要投资固定收益资产。
招卓价值精选无论从产品设计、投资范围,还是投资比例及投资策略等方面,均与公募权益类基金相似度极高。
看来,以银行理财为首的降费,可能引发一波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费率的一次改革。
其实公募基金在管理费率方面的探索早已有之,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模式,比如2004年,国泰基金旗下债基国泰金龙就宣布累计净值跌破面值1元时停收管理费;一年后,博时基金、海富通基金旗下两只权益基金以此效仿,宣告跌破净值免收管理费。
此后的探索也主要是围绕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按照业绩计提报酬,收益率不同,收取管理费率也不同,当然也有超额浮动管理费率等。
以上探索重点在于刺激基金管理人提高管理业绩,设置正向的激励机制,让投资人和管理人在业绩增长获得相应报酬,但是以上探索均在小范围试点,最终并没有在行业普遍实行。
公募行业反而越来越依赖“旱涝保收”的靠天吃饭模式,做大规模就是其经营的核心目标,当市场在大牛市时,则猛发产品,占领市场,然后把牛市推向极致,导致市场大幅波动;市场进入长期熊市后,则依靠规模可以坐收渔利,躺赚。
这也导致了绝大多数公募基金产品亏损,基民承受重大损失,而基金公司利润反而在上涨的扭曲现象,公募基金为此在舆论上备受诟病,但是改进措施。公募基金收费模式其实也是A股市场牛短熊长,追涨杀跌的一大因素。
此次银行理财的降费可能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收费模式打开一个缺口。
理财子公司是完全脱胎于商业银行的银行理财部门,业务直接从商业银行移植过来,而且大股东均是母行,不论是管理经营风格和理念跟母行一脉相承,业务开展尤其是产品销售和客群也有母行作为后盾。
但长期来讲,作为独立法人,还是需要自己觅食,建立起独立的投研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的销售能力,这是此次银行理财开启降费的关键因素。
同为资产管理行业,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竞争刚刚开始,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目前是27万亿元,两者规模不相上下,但是从公司数量和从业人员方面看,显然银行理财子公司运营成本相对要小很多。
另外,在我国这样的一个新兴市场,资产管理市场属于发展初期,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给客户的回报也有限,而资产管理公司的收益相对过高。
目前不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都把自己定位为“惠普金融”,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的确大量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的债券产品和货币产品,以及被动型的指数型产品,降低收费、摆脱基民亏损基金公司赚钱的扭曲现象,才更符合普惠金融这个定位。
而那些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就应该让费率挂钩业绩,给管理人更高的报酬,激发他们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不仅仅符合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完善市场运行的必然之举。
关键词: